大连工业大学党委始终突出党校的政治属性,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找准党校工作与党的中心任务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将党校“为党育才”与高校“立德树人”统一起来,把党校姓党贯穿党校工作全方面,落实到党校工作的思考谋划、部署推进和落实督导全过程,在新征程上不断发挥着党校的独特价值所在。
只有先解答思想上的疙瘩,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带来政治上的更加坚定。
党校先行“思想破冰之旅”,解决方向问题,服务教育改革发展大势。处级干部培训班先后深入开展了“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和“深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拓宽工作视角,围绕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系统思考工大何为,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学校重塑教育教学的新生态,以“轻工”行业底色和“应用型”发展定位作为新时代建新功的立足点,统一了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在助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食品工业大省和推动乡村振兴方面作出独创性贡献”的工作思路愈发清晰,深度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中心战略构想迈出坚实第一步,“三步走”战略已悄然在玉山脚下铺开。
干部政治站位越高,观察时势、谋划推动发展就越主动。
党校又打“行动突围之战”,解决动力问题,提升干部攻坚克难能力。党校创新培训形式,组织150余名干部赴锦州、抚顺、丹东等红色基地开展9天实地研学,组织了10次现场教学、6场集中党课、12场影视、情景剧、微党课等教学,建立了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1个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加强学习交流,9名学员代表谈思想谈认识,打破思想束缚、开阔发展视野、碰撞智慧火花,在全校范围掀起了团结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热潮。党员、干部勇于加压“揭榜挂帅”,全面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2023年新增4位国家级称号人才,党员朱蓓薇院士获辽宁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孙润仓教授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榜单,13位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食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的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人才”专版大版面报道。学校先后揭牌“海洋食品加工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大连金石湾实验室”,构建起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领域高水平科研平台矩阵,助力大连建设“中国海鲜预制菜之都”。 深耕“黑土粮仓”,与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打造辽宁农(水)产品、土特产品开发“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高地。深耕辽宁轻工企业合作,开展了覆盖全省14市的进百家企业、促百项转化的“双百行动”,28支党员科研团队深入省内行业企业围绕“卡脖子”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无论是在教书育人第一线,还是在改革发展主战场、支持乡村振兴最前沿,到处活跃着党员、干部实干担当的身影。
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从内容到形式,从教学到管理进行改革创新,“熔炉”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
党校再走“大党建育人之路”,解决路径问题,形成多元化育人合力。党校针对学生学员特点及所学专业有的放矢,打造名师名课,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组成党校专兼职教学及组织管理人员骨干队伍,思政课教师教师是党校工作的中坚力量,聘请一些优秀的校外专家,让信马列的人讲马列,有效推动了党校育人的深度。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构建起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校牵头抓总,党委组织部、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组织实施,校团委、宣传部、统战部、纪检监察室、保卫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协同支持的大党建育人战线,同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上下贯通,把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稳定等各育人环节交融渗透,有效推动了党校育人的广度。
在喜马拉雅开设工大学习专区,依托“大学印象”公众号推动学生党员学习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同时,既注重专题报告、理论宣讲等正面直接教育,又注重侧面间接教育功能发挥,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实践力行、劳动体悟、朋辈示范等,引导学生党员在“五育”中潜移默化受教育,有效拓展了党校育人的厚度。
学生党员政治素质和思想认识逐步提升,涌现出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全国大学生自立自强标兵、辽宁省优秀大学生党员标兵等典型,他们的先进性、纯洁性、示范性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树立了榜样、建立了标杆,大大提高了“党校培训”在大学生中的渠道影响力、引导力。
大连工业党委党校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党委中心工作是什么,党校教育就重点聚焦什么;学校发展瓶颈是什么,党校培训就重点突破什么,在理论铸魂中筑牢忠诚信仰,在扎根大地中解决国家急需,在引领创新中找准办学定位,在战略迭代中开辟发展空间,形成了人尽其才、好学进取、百事兴举的生动局面,使党校办学彰显了高校特点、体现了党校特质、形成了有效路径,有力推动了党校“为党育才”与高校“立德树人”的融合发展。
文字/中国新闻网
编辑/司炳昺
审核/司炳昺、刘海丽、高丽华
编辑/司炳昺
审核/司炳昺、刘海丽、高丽华